中文名:CiscoIPv6网络实现技术原名:CiscoSelf-Study:ImplementingCiscoIPv6Networks作者:RegisDesmeules译者:王玲芳张宇李颖华孙向辉资源格式:PDF版本:扫描版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书号:7115118108发行时间:2004年地区:大陆语言:简体中文,英文简介:前言IPv6在1992年由IETF推出。
与IPv4地址空间匮乏相比,IPv6在今天看来将成为基本的、容易安装的解决方案。
由于其设计基于IPv4协议过去20年的经验,IPv6的效率较IPv4有显著的提高。
对于IPv6,我们不得不改变思维方式,因为IPv6协议不仅仅是为网络(如当前的IPv4因特网)上的计算机而设计的。
IPv6应用于所有的通信设备,如蜂窝设备、无线设备、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电视、广播设备等,而不只限于计算机。
IPv6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简化任何基于IP网络的实施、运营和管理,使路由器成为网络的关键组件。
而且,对于将有数十亿个节点设备的全球网络,如3G基础设施,IPv6比IPv4更先进,更具规模扩展性。
IPv6的一些优势包括:巨大的地址空间、简单的数据包头、自动配置、网络重编号、网络聚合、多穴、过渡以及与现有的IPv4基础设施并存。
从长远角度来看,因特网专家和高层分析人员一致认为因特网必须升级到IPv6。
事实上,IPv6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替代IPv4。
因此,IPv6的长远市场是巨大的,意味着世界各地的数十亿台节点设备和网络。
Cisco系统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网络互连硬件和软件供应商。
Cisco从1995年(即IPv6的早期设计阶段)开始就参与了IETFIPv6的标准化过程。
因为Cisco技术承载着全部因特网流量的80%,显然,Cisco是IPv6在全球实施的一个关键角色。
注:因为在本书中,要列出一份最新的CiscoIOS软件技术为不同平台已经或将要支持的IPv6功能列表是困难的,建议您访问www.cisco.com获得最新的可用功能列表。
可以在“从这儿开始:CiscoIOS软件版本IPv6功能”手册中找到最新列表,也可以在CCO功能导航中找到最新列表。
本书目标全面理解IPv6技术机制、CiscoIOS软件技术的IPv6新功能、Cisco路由器与IPv6实现的互操作性对实施可扩展的、可靠的IPv6网络是最基本的。
因此,本书重点介绍CiscoIPv6的实现,以及在Cisco路由器上设计、配置、部署和调试IPv6的深入的技术参考。
通过书中所有的IPv6功能操作实例,您将获得Cisco技术IPv6的专门知识。
本书读者本书面向企业和提供商市场的专业人员,如规划人员、网络设计者、系统工程师、网络经理、管理员以及任何技术人员。
那些计划使用Cisco技术实施IPv6网络、提供IPv6连接并在网络骨干中应用IPv6的专业人员有必要阅读本书。
因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应用IPv6和CiscoIOS软件技术的例子、图解、IOS命令和建议,您将发现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本书包含描述、设计、配置、维护和运营基于Cisco路由器的IPv6网络骨干的所有知识。
为了全面理解本书的知识,您需要有一点儿IPv4的背景并能够操作Cisco路由器。
本书结构虽然您可以逐页地通读全书,但本书的设计灵活,您可以随意地跳读任何章节,方便地查找到您所需要的内容。
本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IPv6的发展过程、理论基础和优势。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IPv6的基本特征和高级特征,然后解释使用CiscoIOS软件技术进行设计、应用、配置和路由IPv6网络。
第三部分讲述主要的整合和共存机制,并描述使用不同的策略、在当前的IPv4基础设施上整合IPv6。
这部分还包括了使用CiscoIOS软件技术与不同的支持IPv6主机实现进行网络互联的例子。
第四部分叙述6bone的设计,以及这个全球范围的IPv6骨干的运作机制。
这部分还提供了一些信息,帮助ISP了解在IPv6因特网上成为IPv6提供商的步骤和规则。
第五部分包括附录和术语表。
下面重点说明了涉及的主题和本书的组织结构:第一部分:IPv6综述和缘由第1章IPv6介绍本章概述了新的IPv6协议。
通过指出IPv4的问题,如IPv4地址空间枯竭、快速增长的全球因特网路由选择表以及应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机制的许多隐含条件,从而更具体地探讨了IPv6的理论依据。
本章还介绍了IPv6的发展过程,并综述了IPv6的各种特征,如巨大的地址空间、地址层次结构、网络聚合、自动配置、网络重编号、有效的包头、移动性、安全性以及从IPv4到IPv6的过渡。
第二部分:IPv6设计.第2章I
2023/7/26 21:24:42 18.57MB Cisco IPv6
1
详细介绍了X86结构的IO地址空间的分配!!!X86的IO地址空间
2023/7/25 9:48:40 22KB X86 IO 地址空间
1
基于NIOSⅡ处理器搭建了可编程片上零碎,在该零碎中通过控制HI-6110实现了MIL-STD-1553B总线协议,通过双口RAM实现了与PCI总线的通信。
重点论述了NIOSⅡ处理器零碎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双口RAM的地址空间划分,PCI9054的驱动软件设计。
测试表明,用本方法设计的接口卡能很好地实现MIL-STD-1553B总线协议。
2023/2/17 13:02:10 309KB NIOS II
1
假设每个页面中可存放10条指令,分配给作业的内存块数为4。
用C语言语言模仿一个作业的执行过程,该作业共有320条指令,即它的地址空间为32页,目前它的所有页都还未调入内存。
在模仿过程中,如果所访问的指令已在内存,则显示其物理地址,并转下一条指令。
如果所访问的指令还未装入内存,则发生缺页,此时需要记录缺页的次数,并将相应页调入内存。
如果4个内存块均已装入该作业,则需要进行页面置换,最后显示其物理地址,并转向下一条指令。
在所有320条指令执行完毕后,请计算并显示作业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缺页率。
置换算法:请分别考虑最佳置换算法(OPT)、先进先出(FIFO)算法和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作业中指令的访问次序按下述原则生成: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
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
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在[0,319]的指令地址之间随机选取一起点m;
   顺序执行下一条指令,即执行地址序号为m+1的指令;
   通过随机数,跳转到前地址部分[0,m+1]中的某条指令处,其序号为m1;
   顺序执行下一条指令,其地址序号为m1+1的指令;
   通过随机数,跳转到后地址部分[m1+2,319]中的某条指令处,其序号为m2;
   顺序执行下一条指令,其地址序号为m2+1的指令;
重复跳转到前地址部分,顺序执行,跳转到后地址部分,顺序执行的过程直至执行320条指令。
2023/1/18 0:15:31 8KB 请求调页
1
Flannel是Kubernetes中常用的网络配置工具,用于配置第三层(网络层)网络结构。
如何工作Flannel需要在集群中的每台主机上运行一个名为flanneld的代理程序,担任从预配置地址空间中为每台主机分配一个网段。
Flannel直接使用KubernetesAPI或ETCD存储网络配置、分配的子网以及任何辅助数据(如主机的公网IP)。
数据包使用几种后端机制之一进行转发,包括VXLAN和各种云集成。
2019/8/4 16:44:02 15KB k8s flannel
1
工具包里有三个文件夹,第一个是OPCUAClient,是OPCUA客户端安装包,可以直接安装运转,可以用来测试服务器,第二个是SDK工具包,里面是基于.NET的OPCUA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开发工具,安装后有很多Demo和样例;
第三个是UaModeler的安装包,UaModeler可以将实例化的信息模型导出生成XML文件和C#代码,从而加载到OPCUA的地址空间中去。
2017/11/8 16:03:24 48.23MB OPCUA 服务器 客户端 SDK开发包
1
这本书很好,适合于初学者。
里面精讲了很多的案例,非常的有用。
目录雷蒙序简介Linux文档工程小组“公告”译者序第一部分Linux内核前言第1章硬件基础与软件基础61.1硬件基础61.1.1CPU71.1.2存储器81.1.3总线81.1.4控制器和外设81.1.5地址空间91.1.6时钟91.2软件基础91.2.1计算机语言91.2.2什么是操作系统111.2.3内核数据结构13第2章内存管理152.1虚拟内存抽象模型152.1.1请求调页172.1.2交换172.1.3共享虚拟内存182.1.4物理寻址模式和虚拟寻址模式182.1.5访问控制182.2高速缓存192.3Linux页表202.4页分配和回收212.4.1页分配222.4.2页回收222.5内存映射222.6请求调页232.7Linux页缓存242.8页换出和淘汰252.8.1减少缓冲区和页缓存大小252.8.2换出SystemV共享内存页262.8.3换出和淘汰页272.9交换缓存272.10页换入28第3章进程293.1Linux进程293.2标识符313.3调度323.4文件343.5虚拟内存353.6创建进程363.7时间和定时器373.8执行程序383.8.1ELF393.8.2脚本文件40第4章进程间通信机制414.1信号机制414.2管道424.3套接字444.3.1SystemV的进程间通信机制444.3.2消息队列444.3.3信号量454.3.4共享存储区47第5章PCI495.1PCI的地址空间495.2PCI配置头505.3PCI的I/O和存储地址空间515.4PCI-ISA桥515.5PCI-PCI桥515.5.1PCI-PCI桥:PCII/O和存储地址空间的窗口515.5.2PCI-PCI桥:PCI配置周期和PCI总线编号525.6LinuxPCI初始化535.6.1Linux内核PCI数据结构535.6.2PCI设备驱动程序535.6.3PCI的BIOS函数565.6.4PCI修正过程57第6章中断处理与设备驱动程序606.1中断与中断处理606.1.1可编程中断控制器616.1.2初始化中断处理数据结构616.1.3中断处理626.2设备驱动程序636.2.1测试与中断646.2.2直接存储器访问(DMA)656.2.3存储器666.2.4设备驱动程序与内核的接口666.2.5硬盘696.2.6网络设备74第7章文件系统777.1第二个扩展文件系统EXT2787.1.1EXT2系统的inode节点797.1.2EXT2系统的超级块807.1.3EXT2系统的组描述符807.1.4EXT2系统的目录817.1.5在EXT2文件系统中查找文件817.1.6在EXT2文件系统中改变文件的大小827.2虚拟文件系统837.2.1VFS文件系统的超级块847.2.2VFS文件系统的inode节点847.2.3注册文件系统857.2.4装配文件系统857.2.5在虚拟文件系统中查找文件877.2.6卸载文件系统877.2.7VFS文件系统的inode缓存877.2.8目录缓存887.3缓冲区缓存887.3.1bdflush内核守护进程907.3.2update进程907.4/proc文件系统917.5特殊设备文件91第8章网络928.1TCP/IP网络概述928.2Linux中的TCP/IP网络层次结构958.3BSD套
2018/9/3 9:31:32 18.23MB 书籍
1
本书是在第3版《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一书的基础上,从应用的角度,详细地引见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各种硬件接口设计、各种常用的数据运算和处理程序、接口驱动程序以及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对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各种新器件也作了详细的引见。
本书突出了选取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
书中的应用实例,大多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且经过检验。
内容丰富、详实。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以及毕业设计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以及各类MCS:51单片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单片机概述1.1什么是单片机1.2单片机的历史及发展概况1.38位单片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和机型1.4单片机的发展趋势1.5单片机的应用1.6MCS-51系列单片机思考题及习题第2章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2.1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2.2MCS-51的引脚2.2.1电源及时钟引脚2.2.2控制引脚2.2.3I/O引脚2.3MCS-51的微处理器2.3.1运算器2.3.2控制器2.4MCS-51存储器的结构2.4.1程序存储器2.4.2内部数据存储器2.4.3特殊功能寄存器(SFI{)2.4.4位地址空间2.4.5外部数据存储器2.5并行L/O端口2.5.1P0口2.5.2P1口2.5.3p2口2.5.4P3口2.5.5PO-P3口电路小结2.6时钟电路与时序2.6.1时钟电路2.6.2机器周期和指令周期2.6.3MCS-51的指令时序2.7MCS-51的复位和复位电路2.7.1复位操作2.7.2复位电路思考题及习题第3章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3.1指令系统概述3.2指令格式3.3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3.4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分类引见3.4.1数据传送类指令3.4.2算术操作类指令3.4.3逻辑运算指令3.4.4控制转移类指令3.4.5位操作指令3.5MCS-51汇编语言的伪指令思考题及习题第4章MCS—51的中断系统4.1中断的概念4.2MCS-51中断系统的结构4.3中断请求源4.4扣断控制4.4.1中断允许寄存器m4.4.2中断优先级寄存器IP4.5中断响应4.6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4.7外部中断的触发方式选择4.7.1电平触发方式4.7.2跳沿触发方式4.8中断·清求的撤消4.9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4.10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4.10.1定时器/计数器作为外部中断源的使用方法4.10.2中断和查询结合的方法4.10.3用优先权编码器扩展外部中断源思考题及习题第5章MCS—51的定时器/计数器5.1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5.1.1工作方式寄存器TMOD5.1.2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5.2定时器/计数器的4种工作方式5.2.1方式05.2.2方式15.2.3方式25.2.4方式35.3定时器卅数器对外部计数输入信号的要求5.4定时器卅数器编程和应用5.4.1方式0应用5.4.2方式1应用5.4.3方式2的应用5.4.4方式3的应用5.4.5门控制位CATE的应用—测量脉冲宽度5.4.6实时时钟的设计5.4.7运行中读定时器/计数器思考题及习题第6章MCS—51的串行口6.1串行口的结构6.1.1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6.1.2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6.2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6.2.1方式06.2.2方式16.2.3方式26.2.4方式36.3多机通讯6.4波特率的设定6.4.1波特率的定义6.4.2定时器T1产生波特率的计算6.5串行口的编程和应用6.5.1串行口方式1应用编程(双机通讯)6.5.2串行口方式2应用编程6.5.3串行口方式3应用编程(双机通讯)思考题及习题第7章MCS—51扩展存储器的设计7.1概述7.2系统总线及总线构造7.2.1系统总线7.2.2构造系统总线7.2.3单片机系统的串行扩展技术7.3读写控制、地址空间分配和外部地址锁存器7.3.1存储器扩展的读写控制7.3.2存储器地址空间分配7.3.3外部地址锁存器7.4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7.4.1EPROM芯片引见7.4.2程序存储器的操作时序7.4.3典型的EPRO
1
中文名: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原名:MicrosoftWindowsInternals作者:(美)所罗门(Solomon,D.A.)/美)罗斯(Russinovich,M.E.)译者:潘爱民资源格式:PDF版本:中文第4版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书号:9787121039690发行时间:2007年04月01日地区:大陆语言:简体中文简介:目录:第1章概念和工具1.1Windows操作系统的版本1.2基础概念和术语1.3挖掘Windows内部机理1.4本章总结第2章系统结构2.1需求和设计目标2.2操作系统模型2.3总体结构2.4关键的系统组件2.5本章总结第3章系统机制3.1陷阱分发3.2对象管理器3.3同步3.4系统辅助线程3.5Windows全局标志3.6本地过程调用(LPC)3.7内核事件追踪3.8Wow643.9本章总结第4章管理机制4.1注册表4.2服务4.3Windows管理规范4.4本章总结第5章启动和停机5.1引导过程5.2引导和启动问题的故障检查5.3停机5.4本章总结第6章进程、线程和作业6.1进程的内部机理6.2CreateProcess的流程6.3线程的内部机理6.4检查线程活动6.5线程调度6.6作业对象6.7本章总结第7章内存管理7.1内存管理器简介7.2内存管理器提供的服务7.3系统内存池7.4虚拟地址空间的规划结构7.5地址转译7.6页面错误处理7.7虚拟地址描述符7.8内存区对象7.9工作集7.10逻辑预取器7.11页面帧编号数据库7.12本章总结第8章安全性8.1安全系统组件8.2保护对象8.3账户权限和特权8.4安全审计8.5登录(Logon)8.6软件限制策略8.7本章总结第9章I/O系统9.1I/O系统组件9.2设备驱动程序9.3I/O处理9.4即插即用(PnP)管理器9.5电源管理器9.6本章总结第10章存储管理10.1有关存储的术语10.2磁盘驱动程序10.3卷的管理10.4本章总结第11章缓存管理器11.1缓存管理器的关键特性11.2缓存的虚拟内存管理11.3缓存的大小11.4缓存的数据结构11.5文件系统接口11.6快速I/O11.7预读(ReadAhead)和滞后写(WriteBehind)11.8本章总结第12章文件系统12.1Windows文件系统格式12.2文件系统驱动程序总体结构12.3诊断文件系统的问题12.5NTFS文件系统驱动程序12.6NTFS在磁盘上的结构12.7NTFS的恢复支持12.8加密文件系统(EFS)安全性12.9本章总结第13章网络13.1Windows的网络总体结构13.2网络API13.3多重定向器支持13.4名称解析13.5协议驱动程序13.6NDIS驱动程序13.7绑定13.8分层的网络服务13.9本章总结第14章崩溃转储分析14.1Windows为什么会崩溃14.2蓝屏14.3崩溃转储文件14.4Windows错误报告14.5在线崩溃分析14.6基本的崩溃转储分析14.7使用崩溃诊断工具14.8高级的崩溃转储分析术语表术语对照表索引
2021/3/8 8:11:38 89.49MB Windows 操作系统
1
OPC一致架构协议文档(2015),Part1:概述和概念,Part2:信息安全模型,Part3:地址空间模型,Part4:服务,Part5:信息模型,Part6:映射,Part7:配置文件,Part8:数据访问,Part9:报警和条件,Part10:程序,Part11:历史访问,Part12:发现,Part13:聚合
2018/7/2 20:46:40 19.46MB OPC UA
1
在日常工作中,钉钉打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时候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 每天早晚,我总是得牢记打开钉钉应用,点击"工作台",再找到"考勤打卡"进行签到。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会忘记打卡,导致考勤异常,影响当月的工作评价。而且,由于我使用的是苹果手机,有时候系统更新后,钉钉的某些功能会出现异常,使得打卡变得更加麻烦。 另外,我的家人使用的是安卓手机,他们也经常抱怨钉钉打卡的繁琐。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太熟悉手机操作的长辈来说,每次打卡都是一次挑战。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操作失误,导致打卡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烦恼,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编写一个全自动化脚本来实现钉钉打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我终于成功编写出了一个适用于苹果和安卓系统的钉钉打卡脚本。
2024-04-09 15:03 15KB 钉钉 钉钉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