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adaboost算法,先对训练集进行训练,然后对测试集进行测试,最后得出采用adaboost算法对样本进行处理的错误率,最后得出比较图形。
2025/1/21 11:24:47 262KB adaboost 训练集 测试集 错误率
1
机器学习测试集,原文来自林智仁,链接:https://www.csie.ntu.edu.tw/~cjlin/
2024/12/23 9:37:23 30KB 分类学习
1
数据集在IT行业中,特别是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各种病虫害的高清数据集"是一个专门针对农业病虫害识别的图像数据集,它包含了五个不同类别的高清图片,这些图片是jpg格式,非常适合用于训练和测试深度学习模型。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数据集的概念。
数据集是模型训练的基础,它包含了一系列有标记的样本,这些样本用于训练算法学习特定任务的特征和模式。
在这个案例中,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都是一张病虫害的高清图片,可能包括农作物上的疾病症状或害虫。
这些图片经过分类,分别属于五个不同的类别,这意味着模型将需要学习区分这五种不同的病虫害类型。
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高清图片通常能提供更多的细节,有助于模型更准确地学习和理解图像特征。
jpg格式是一种常见的图像存储格式,它采用了有损压缩算法,能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文件大小,适合在网络传输和存储中使用。
对于这样的数据集,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机器学习任务:1.图像分类:训练一个模型,输入一张病虫害图片,输出图片所属的类别。
例如,输入一张叶片有斑点的图片,模型应该能够判断出这是哪种病害。
2.目标检测:除了识别类别,还需要确定病虫害在图片中的位置,这要求模型能够定位并框出病虫害的具体区域。
3.实例分割:进一步细化目标检测,不仅指出病虫害的位置,还能精确到每个个体,这对于计算病虫害数量或者分析病害程度非常有用。
4.异常检测:训练模型识别健康的农作物图像,当出现病虫害时,模型会发出警报,帮助农民尽早发现并处理问题。
构建这样的模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包括图片的缩放、归一化、增强(如翻转、旋转)等,目的是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2.模型选择:可以使用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如AlexNet、VGG、ResNet等,或者预训练模型如ImageNet上的模型,再进行微调。
3.训练与验证:通过交叉验证确保模型不会过拟合,并调整超参数以优化性能。
4.测试与评估:在独立的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性能,常用的指标有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
5.部署与应用: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系统中,如智能手机APP或农田监控系统,实时识别并报告病虫害情况。
"各种病虫害的高清数据集"为开发精准的农业智能识别系统提供了基础,通过AI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11/22 10:52:17 840.11MB 数据集
1
TSPLIB数据集、数据集的使用方法及相应的最优解,可用作智能算法测试集benchmarkforACO/GA/PCO
2024/11/10 8:12:01 2.09MB TSPLIB
1
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都有正面和负面影评数据
2024/11/9 9:50:53 109.76MB lstm 预测
1
测试集形式60000x784(28乘28为784)和60000x10(10个标签对应的概率),原来为60000x785,只有标签没标签概率)。
测试集同。
2024/10/14 4:18:58 25.56MB 人工智能 tensorflow
1
包含十种物体,每一类100张图片,已经分好测试集和训练集了,小样本量的数据集,挺好用
2024/9/26 4:06:29 13.41MB 十分类数据集
1
引入辅助任务信息有助于立体匹配模型理解相关知识,但也会增加模型训练的复杂度。
为解决模型训练对额外标签数据的依赖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双目图像的自相关性进行多任务学习的立体匹配算法。
该算法在多层级渐进细化过程中引入了边缘和特征一致性信息,并采用循环迭代的方式更新视差图。
根据双目图像中视差的局部平滑性和左右特征一致性构建了损失函数,在不依赖额外标签数据的情况下就可以引导模型学习边缘和特征一致性信息。
提出了一种尺度注意的空间金字塔池化,使模型能够根据局部图像特征来确定不同区域中不同尺度特征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表明:辅助任务的引入提高了视差图精度,为视差图的可信区域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无监督学习中可用于确定单视角可见区域;在KITTI2015测试集上,所提算法的精度和运行效率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1
研究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同学都知道Mnist这个数据库,它是一个手写数字的图像数据集,可以用来作为网络训练的基准测试数据库。
原版数据集是以特定格式存储的四个文件,包括乱序排列的60000个训练样本与10000个测试样本,以及它们对应的标签向量。
现将其中的图片从原文件中读取出来,重新转化为png格式,并将测试集和训练集分别按0~9进行分类,并存放在各自的子文件夹中,以便各位同学进行科研与实验之用。
原数据集下载地址为: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
1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风化模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文章在数学建模的背景下,获得了山西省一等奖,论文的核心技术包括随机森林优化、数据填充、特征选择、降维模型和分类算法的应用。
对于问题一,研究者处理了数据中的缺失值,使用众数来填充颜色数据。
通过交叉表和卡方检验,确定了表面风化与玻璃类型之间有强相关性,与纹饰有弱相关性,与颜色则无明显关联。
通过观察化学成分的分布,如氧化铅和氧化钾含量,发现不同类型的玻璃具有特定的成分特征。
然后,他们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以风化前后的均值偏差率预测化学成分含量,并验证了预测的准确性。
针对问题二,论文建立了基于重采样的随机森林模型来识别高钾玻璃和铅钡玻璃的分类规律。
通过对14个化学成分的分析,确定了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铅和氧化钡作为关键因素。
通过投影寻踪法降低维度至5个重要成分,并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将样本分为3个亚类,结果与实际相符。
通过调整聚类数优化损失函数,验证了初始设定的合理性。
在问题三中,研究者加入了有无风化的指标,继续使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玻璃类型,测试集预测准确率达到100%。
同时,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和贝叶斯判别法结合扰动项,验证了有无风化指标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个指标的作用不大。
此外,通过正态扰动测试随机森林模型的敏感性,证明模型的稳定性。
对于问题四,论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寻找不同类别化学成分间的线性关联。
通过VIF方差膨胀因子分析,确定了两类玻璃在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铅和氧化钡等成分上的显著差异性,这与之前的问题二分析结果一致。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在数学建模的框架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解决了古代玻璃制品风化的建模问题,包括了数据预处理、分类模型建立、特征重要性分析、降维聚类和线性关联研究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不仅在解决本问题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为类似的历史文物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和思路。
2024/9/2 15:54:31 2.45MB 数学建模 随机森林
1
共 152 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在日常工作中,钉钉打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时候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 每天早晚,我总是得牢记打开钉钉应用,点击"工作台",再找到"考勤打卡"进行签到。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会忘记打卡,导致考勤异常,影响当月的工作评价。而且,由于我使用的是苹果手机,有时候系统更新后,钉钉的某些功能会出现异常,使得打卡变得更加麻烦。 另外,我的家人使用的是安卓手机,他们也经常抱怨钉钉打卡的繁琐。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太熟悉手机操作的长辈来说,每次打卡都是一次挑战。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操作失误,导致打卡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烦恼,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编写一个全自动化脚本来实现钉钉打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我终于成功编写出了一个适用于苹果和安卓系统的钉钉打卡脚本。
2024-04-09 15:03 15KB 钉钉 钉钉打卡